发布时间:2023-09-01 12:48:26 | 笃行高考网
自动化:
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首创的第一个自动化系。自动化系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和控制理论基础,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专业课程。高年级本科学生可以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前沿科研项目研究,也可以利用暑期到北京自动化所、沈阳自动化所、合肥智能所、北京声学所等科研单位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强势学科,不仅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而且具有增设二级学科的自主权。我国第一台通用计算机——107机就是在这里诞生的。目前本学科所辖的计算机网站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四个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计算机网站与理论是国家重点学科,系统结构是省重点学科。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成为了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的首批建立国家示范网站学院的单位之一。
物理:
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建校时最早设置的老系之一,目前物理系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凝聚态物理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生专业,其中凝聚态物理和光学还是国家重点学科。
有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光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并且是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低温物理学报》的所属单位。物理系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及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毕业生中已有6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每届本科毕业生约80%左右的同学在国内外著名学府继续深造,由于专业基础过硬,综合素质高,物理系研究生毕业生受到相关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就业地点多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以及海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南京大学重点优势专业介绍 浙大重点优势专业介绍
在最新公布的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和大学名单中,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荣膺中国六星级学科专业,入选中国顶尖学科专业,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荣膺中国五星级学科专业美誉,跻身中国一流学科专业。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跻身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2020中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排行榜
名次 | 一级学科 | 学科专业星级 | 学科专业层次 | 学校名称 | 2020综合排名 | 办学类型 | 办学层次 |
1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6星级 | 中国顶尖学科专业 | 电子科技大学 | 42 | 行业特色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北京大学 | 1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顶尖大学 |
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清华大学 | 2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顶尖大学 |
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上海交通大学 | 3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东南大学 | 25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65 | 行业特色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复旦大学 | 4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浙江大学 | 6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南京大学 | 8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吉林大学 | 9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华中科技大学 | 12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西安交通大学 | 18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1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北京理工大学 | 32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北京邮电大学 | 69 | 行业特色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武汉大学 | 5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山东大学 | 16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厦门大学 | 19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天津大学 | 23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华东师范大学 | 24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湖南大学 | 28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西北工业大学 | 29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大连理工大学 | 30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西北大学 | 37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兰州大学 | 38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南京理工大学 | 49 | 行业特色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西南交通大学 | 61 | 行业特色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上海大学 | 73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福州大学 | 77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太原理工大学 | 85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安徽大学 | 88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燕山大学 | 112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山东师范大学 | 120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湖北大学 | 131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西安理工大学 | 139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中北大学 | 146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长沙理工大学 | 152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长春理工大学 | 159 | 专业型 |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天津工业大学 | 172 | 专业型 |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南京邮电大学 | 185 | 专业型 |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重庆邮电大学 | 211 | 应用型 |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武汉纺织大学 | 223 | 应用型 |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中国计量学院 | 272 | 应用型 | |
1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北方工业大学 | 329 | 应用型 |